宝宝三个月大后,来自母体胎盘的保护力会逐渐消失。等到宝宝能自行制造免疫力当武器时,已是六个月大左右。这三至六个月的空窗期,是宝宝最容易受到感染的阶段。尤其,三个月前的宝宝睡眠时间长,也少外出;过了三月后,接触外界机会增多,就较容易受到感染。
宝宝容易「小病大做」,宝宝两岁以前,一旦受到感染,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有些较毒的细菌感染就容易经由血液跑到全身上下。
这时即使只是小小的泌尿道感染或中耳炎,都可能因为细菌窜到其他部位而造成危险(如到心肺引发败血症、到脑引发脑膜炎)。
这也是令父母诧异,为何小感冒会导致要住院的原因。对新手父母来说,孩子生病时,光是居家照顾就让人筋疲力尽,更别提如果需住院治疗,父母要面临的疲惫与身心折磨了。
不过,在医学进步的推动下,医院靠静脉点滴的抗生素,现在大多可用口服的方式进行治疗;且只要通过门诊就能控制住病情,大大减少以往住院的频率。
父母必懂的抗生素常识
不过,也正因此,了解抗生素与正确的使用方法成为父母照顾生病的宝宝必须掌握的重点。
抗生素只能杀细菌不能杀病毒,病毒性的感染没有特效药,只有多休息、多喝水;但对细菌性的感染,就要比较小心,如当宝宝出现中耳炎、鼻窦炎、肺炎及泌尿道感染时,就需要使用到抗生素。
抗生素若使用方式不当,不仅医不好,还可能造成日后的耐药性,抗生素比其他药物更需按时服用且要足量,最怕就是断断续续的吃,使细菌出现耐药性。故一旦经医师断定需服用后,就一定要按时服药,以保持血中药物的浓度。同时,必须服用到疗程天数足够才停药,很多人会以为症状没了,就可以不吃,却让细菌有了喘息的机会。
预防感染的两大重点
1.注射疫苗:要预防因感染引发的重症,注射疫苗是最基础的保护概念。在宝宝的免疫功能尚未形成前,打疫苗就像是先把武器放在身体里当盾牌。
也许父母会问,宝宝一次施打多种疫苗对身体的负担会不会太重?现在的疫苗已经做了纯化,且我们的免疫系统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外来抗原,临床上也证实多种疫苗的刺激并不会造成过度负担及伤害,父母不必过度担心。
临床上统计显示,六个月到两岁前的宝宝,大约会遇到将近6-12次大小不一的感染。若要问预防方式,感染的来源以空气传染最多,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家中成员从外面回到家前,一定要先更衣、洗脸、洗手,甚至稍微将头发拢一拢后,再接触年幼的宝宝;家中有人感冒,近距离接触也必须戴上口罩。
2.不偏食:除了外部防护外,也要靠正确的饮食来强化免疫力,水分、维生素C等蔬果更是不可少。
只要不偏食、营养均衡就不容易生病,在营养学的观念上,许多营养素的效果是环环相扣。也就是说,今天吃了营养成分A,会帮助营养成分B的吸收,营养成分B又会与营养成分C连手,具加乘的效果,「所以不能有一样食物是完全不吃的」不爱吃,可以少吃,但绝不要让宝宝完全不碰。
备注:我们希望你发现此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gmianzhena.com/lmzgj/6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