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形容一个人精明、不好对付时常会说:“你可真不是省油的灯。”那么省油灯从何而来?到底长啥样?又产自哪里?答案也许会吓你一跳!因为它居然是唐宋时期,成都造的节能“黑科技”。其实“省油灯”是一种瓷器,它被掩埋在历史的长河里,默默无名。经过考古人员几十年的挖掘,这种神秘的瓷器,慢慢出现在世人眼前,它就是“省油灯”。省油灯是时尚“伴手礼”陆游笔记让它天下闻名省油灯一词来源于成都工匠,是唐宋时期的一件精彩发明。著名诗人陆游的笔记,让成都邛窑的省油灯为天下人所知晓。南宋孝宗乾道年间,陆游任嘉州代理刺史,他在《老学庵笔记》里写道:“《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邵公济牧汉嘉时,数以遗中朝士大夫。按:(宋)文安亦尝为玉津令,则汉嘉出此物几三百年矣。”那么在以前,省油灯是怎么省油的呢?接下来我们好好说道说道。乍看之下,这盏省油灯与普通油盏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仔细研究会发现,它的碟壁其实是一个中空的夹层,碟壁侧面还有一个小的圆嘴。这个圆嘴是用来向夹层中注水。这盏省油灯的模样和陆游诗中描述的是一样的。“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这句诗大意是:四川有一种带有夹层的盛油瓷灯,把水倒进夹层中,这样可以省一半的油。其实在唐宋之际,省油灯就已在民间普及,其中以四川邛崃窑生产的最为出名,展现出了实用性、艺术性、科学性的统一。早期的省油灯只有壁孔式一种,釉色有青绿色釉、酱褐色釉和酱黑色釉等,以青绿色釉为上品。这种通过小孔向夹层中倒冷水,点燃油灯,再利用冷水能降低油温减少油的蒸发,由此来达到省油的目的。这样的操作按现在的话来说,简直就是古代版“节能灯”。陆游离开四川后,还一直对神奇的省油灯念念不忘,后来他又在《陆放翁全集·斋居纪事》中对省油灯做出了更详细的记载:“照书烛必令粗而短,勿过一尺。粗则耐,短则近。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灯檠法,高七寸,盘阔六寸,受盏圈径二寸半,择与圈称者。”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省油灯实物数量有限,集中存放于邛崃市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院等地。从出土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唐末至两宋时期。从唐到宋,省油灯也在结构和造型上不断变化。外观上最为明显的区别在于唐代的省油灯多为青釉,宋代更多为乳浊青釉。目前已出土的省油灯,以两宋时期邛窑十方堂窑区烧制的乳浊青绿色釉的产品为上品,此外,省油灯灯盏面的曲柄从无到有,灯体也逐渐由矮变高。在提倡节能环保的今天,却早在唐宋时的工匠期制作出了“省油灯”。看来节能节能环保这个理念,从古至今,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看了省油灯的设计,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gmianzhena.com/lmzgx/9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