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两面针 > 两面针特性 > 正文 > 正文

家乡的螺蛳静静开的桂花古圣先贤们的房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0/29 12:26:29

目录:

家乡的螺蛳/张贵付

静静开的桂花/梅书海

古圣先贤们的房子观/巍然

家乡的螺蛳文/张贵付

我的家乡,在湘南的一个小山村。那里地处丘陵,山连着山,草木茂密,溪涧密布,沟壑纵横。山下的农田,被一条小溪分成两半。过去由于农业科技落后,生产的粮食还填不饱乡亲们的肚子,大多数人还得依靠玉米、红薯等作为辅粮,才能解决温饱问题。

然而,这片贫瘠的田地,却给我们孩子带来了不少欢乐的时光。年,家乡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每个山窝窝的顶部,都修筑了一处山塘。还在山脚下的农田两边,修建了一条条排水沟。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山塘和小溪,却盛产鱼虾、螺蛳、河蚌等。于是,摸螺蛳、捕鱼虾,便成了我们孩子的一大乐事。

那时大人们忙于赚工分,即使有摸螺蛳的技能,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去搞。我们小孩子没有这些约束,只要勤快,一年四季敢下水。摸到了螺蛳,既能改善家人的伙食,还可换点零钱补贴家用。

家乡的山塘,大多数是锅头底,中间水深,两边的水比较浅。透过塘边的水面,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水边的螺蛳。那一个个圆润的螺蛳,均匀地散落在软泥上,好像是夏夜的满天星。每年夏秋季节,我会经常约上三五个小伙伴来到山塘边,迅速脱去衣裤,光着身子下水,左手扶住脸盆,右手沿着泥面摸索,一抓就是三五个。出水时将螺蛳洗净,剔除碎石和幼螺,放进脸盆时发出“啪啪啪”的清脆响声。

我们摸上一两个小时螺蛳,多的可摸到七八斤,少的也可摸到三四斤。上岸后,大家在山塘下面的小溪里打几盆清水,将螺蛳清洗干净,回家后交给母亲。较小的留给家人吃,稍大的拿到集市上卖,换回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别小看螺蛳不值钱,才一毛钱一斤,大半桶螺蛳也能卖到两元多钱,抵得上大人们四五个劳动日的收入,父母自然是高兴不已。

冬春季寒冷,螺蛳沉入水底,很少有人下水去摸螺蛳。春节前,生产队里干鱼塘,正是摸螺蛳的大好时机。水干逐渐露出泥滩,螺蛳好像蜗牛那样,爬在光洁如膏的淤泥上,互相拥挤在一块。我们提着水桶,沿着塘边的淤泥捡过去,留下一行行小巧的脚印。多数人能收获满满的一小桶螺蛳,赶集时父母提着螺蛳来到圩上,换回过年用的瓜子花生和饼干糖果。

那时乡亲们就懂得保持物种的延续性,剔除幼螺,将其放生,以便来年繁衍子孙。螺蛳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这样我们小孩子每年都能在小溪或水塘里摸到不少螺蛳。

当然,螺蛳也有天敌。记得我读小学五年级时,春节前生产队里干小水库,我们孩子早早地来到水库边,等待水干摸螺蛳。奇怪的是,那次水干后,水库里竟没有几个螺蛳可捡。我那经验丰富的二叔推断,肯定是春天有人在水库里放了青鱼。青鱼最爱吃螺蛳,一座小水库只要放了十几尾青鱼,螺蛳就会被吃光。

螺蛳是个好东西,不但是一道廉价的美食,它的药用价值亦不可低估。民间有“清明前食用三次螺蛳,一年不害眼睛”之说。《本草汇言》亦称:“螺蛳,解酒热、消黄疸、清火眼、利大小肠之药也。”

螺蛳适用于爆炒,味道鲜美。但是,刚从塘里捡上来的螺蛳是不能吃的,一般要滴上几滴生茶油,在清水里养足一昼夜,让其吐尽泥砂,再用钢丝钳一一剪掉其屁股,洗净下锅。螺蛳的烹饪方法并不复杂,一般是在热锅中加油,并佐以葱姜蒜等佐料爆炒,然后加适量水炖熟。快出锅时,淋上一点生茶油或加上一两勺豆瓣酱,既能去腥味又能使汤汁浓稠些,吃起来味道更鲜美。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怎样煮,都要掌握煨煮的火候,过了火,螺肉就老了,吃饭时不容易将螺肉从螺壳中嗍出来。

今年初秋,我堂弟的儿子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邀我们几个在外面工作的亲人回老家庆贺一下。待我们周末从郴州市区赶回家乡时,天色已暗,弯弯的月亮渐渐升起。堂弟家的院子里已摆好了餐桌,弟媳端着一大碗飘着丝丝热气的螺蛳上桌。青青的外壳、紫红的螺盖、碧绿的葱段、鲜红的辣椒、油亮的汤水……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

我迫不及待地洗手,回到桌子旁挖了两汤勺螺蛳,一边熟练地嗍起螺蛳来,一边直呼:“好吃,儿时的味道。”月光融融,星光点点,我们亲人齐聚在堂弟的院子里嗍螺蛳,喝啤酒,回忆起村子里的往事,是那样de惬意,那样的温馨!

静静开的桂花

文/梅书海

我爱花,却只爱美丽妖娆的花朵。

那盆桂花是老婆从街上买回来的,在我的印象中,桂花实在算不上美丽的花儿,不管是色彩还是形状都不能引起人的注意。所以一年多了,我一直把它扔在阳台的一角,任它的叶子上落满灰尘,也常常忘了给它浇水。

那一夜,夜凉如水。我躺在床上,听楼下秋虫恼人的嘶鸣,心中被如麻的琐事缠绕,最后索性起床来到阳台上,望着天上的圆月发呆。月亮冷冷地挂在那里,并不理会我的注视。挂在天上那么久,也许月亮早就看惯了人间的喜怒哀乐,心也早变得麻木了吧!

秋深了,树叶已落了大半。在我的阳台上,各种花草早已显露出了衰败的景象,甚至连菊花也蔫蔫地垂在那里,全没有了前几日看时的昂扬和艳丽。

颓然地找一把椅子坐下,静听清风传来秋虫的鸣唱,心不觉长长地叹息:做个只知唱歌不问世事的小虫多好!唱累了就睡觉,睡够了又再唱,唱着歌儿度时光;唱歌,是过一辈子,不唱歌,也是过一辈子哦!为什么有些人衣食无忧,还是唱不起来呢?……想着,想着,似乎感觉有香味丝丝缕缕地漫过来,凉凉的、甜甜的,慢慢地向我的内心浸透着。打开阳台的窗子,努力想要捕捉住这缕馨香的来源。但窗外,只有夜的凄清和黑暗。定一定神,明白这并不是风的香,那么,一定是花香了。

我四处寻找,嗬,原来是角落的那盆桂花开花了。朦胧的月光下,那些花儿那么小,那么淡,夹在绿叶之间,一簇一簇的,像是月亮碎碎的影子。我静静地看着它们,奇怪那么朴实无华的花儿,竟然会发出这么浓郁的香味?它是用积蓄了多久的力量,才酿出了这样沁人心脾的馨香?沐在桂花的香里,我的心慢慢变得纯净轻快起来。

人在这喧闹的世界里,人人都想尽方法引起别人的注目,有的没钱装大款,有的不识字装教授,有的不靓装秀,肚脐眼向世人曝光,但最终还是淹没于人海。而桂花却这么不卑不亢地、静静地开放着,用自己不动声色的暗香,占领了这静夜。

桂花静静开,只有它最明白,世上之物,纵使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若不能是唯一,又有何用?还不如在深秋,还不如在暗夜,静静开放。用内心积聚已久的香,来往于这个世界,让那夜无眠的人,记取一生。

作者简介:

梅书海,男,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湖北省蕲春县人,先后从事过教师、军人、事业单位干部,创作的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农民报》、《中国交通报》、《湖北文学》季刊、《南方日报》、《甘肃日报》、《长江日报》、《黄石日报》、《黄冈报》、《蕲春文艺》,其中小说电梯夜话被甘肃日报社评为优秀奖。

古圣先贤们的房子观

文/巍然

常言道:安居才能乐业。可见在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中,房子不仅意味着一个“家”,更是提升事业的有力保障。买房子不只是为了解决居住问题,更是成就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住房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反之,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居无定所就会感觉心神不宁,工作起来也不会感到称心如意,更是缺乏应有的获得感、幸福感。的确,住房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人生中绕不开的问题和难题。不要以为这只属于现代人的焦虑。房子对于古人来说亦如此。那么,古人又是如何看待、解决住房问题的呢?让我们乘坐时光穿梭机去看看吧。

古代的圣贤们对房子多有论述,其态度也颇耐人寻味。孔子曾这么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即如果一个人留恋家乡的安逸生活,那么就不配称作“士”了。然而,要想过上安逸的生活,物质基础恰恰是房子,孔子却鄙弃,他的话里带有一种“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豪气,表达了要以仁义道德纵横四方的雄心壮志。也只有孔子这样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才会把求田问舍看得一钱不值。孔子以半生辛劳践行着自己的话语,怀揣仁术,周游列国,居无定所,落魄时甚至“惶惶如丧家之狗”,却始终不改初心,最后只好隐于杏坛之下授徒。

稍晚于他的孟子也曾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在他看来,只要胸怀“仁义”,就等于住在了天下最宽敞的房子里。这两位圣人的房子观的确令后人惊叹且自愧弗如,因为大家似乎没有这样的境界。这就是孔孟留给我们的印象。

诗圣杜甫也写过房子,即闻名遐迩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辗转半生,安史之乱后被迫留息成都,在成都居住四年,其间求亲告友,终于盖了一所草堂,结果被秋风吹破,导致“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住在四处漏雨的房子里根本无法入眠,尽管如此,杜老夫子想到的竟然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胸怀也是让人叹服的。如果换作其他人,恐怕就不会这么心神淡定且胸怀天下,至少我是做不到,心乱如麻,心焦如焚,只忙着遮风避雨,补破房,哪里还有其他心思?难怪人们称其为“诗圣”,的确与其他诗人不一样,他是地道的儒子,一颗心总是忧患苍生,自家遇上了困难还要想着其他人,所以他更接近于“圣人”,因为圣人总有一颗爱民化世之心。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到了二十六岁,生活依然很窘迫,他写信给别人说:“今所病者,在于穷约。无僦屋赁仆之资。无缊袍粝食之给。驱马出门。不知所之。”意思是说:我现在最感到难受的,就是穷,没钱租房子,没钱雇仆人,没钱买棉袍,没钱买吃的。我打马出了门,不知道该去哪里。其实,韩愈的穷是相对的,比起一般人来说,还要好很多,最起码他出行还有马骑,真穷就骑驴或者步行了。当然,韩愈有一大家子人要养,开支的确也很大。他为了取得相对丰厚的经济收入,经人引荐到节度使幕府工作了四五年,俸禄不断增长,“日月有所入,比之前时,丰约百倍”,收入水平大大提高。再加上给人写作碑文志文所赚取的稿费,韩愈终于在知天命前的一年,在首都长安买了房。韩愈把房子视为自己三十年辛苦奔波的最大成就,于是写了一首《示儿》,向孩子们表达内心的骄傲与喜悦:“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拼搏了大半辈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家,能不高兴吗?!最终,他老在长安城的那套宅子里。想来去世的时候一定很安然吧。

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由于特殊的经历,其对房子有着特殊的看法。一生颠沛流离的他,先后居住甚至亲手营建过好几处房屋。它们不仅是一代文宗的栖身处所,更是其人生理想和诗学主张的具体化。

苏轼十分眷念他少年时的家园,思念之情终生不灭。嘉祐四年(年)赴京应试,刚离开就开始思念家乡。二十年后,身陷御史台狱,险些掉脑袋的他面对眼前的竹与柏,更是勾起思乡深情,忽而吟咏“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忽而回忆“故园多珍木,翠柏如蒲苇”。出狱后,赶赴贬谪地黄州,路上的皑皑白雪再次激发起乡思:“忆我故居室,浮光动南轩。松竹半倾泻,未数葵与萱。三径瑶草合,一瓶井花温。至今行吟处,尚余履舄痕。”南轩位于眉州纱縠行。

宦游在外,归家无望,南轩再好,也只能在回忆、梦境和诗文中出现。苏轼不得不压抑乡思,别求居所,甚至亲手建造房屋。他被贬黄州之后,官俸微薄,生计艰难,糊口靠开荒,住房也要自己造。元丰五年(年),雪堂建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然而,它又不仅仅是栖身处所,还承载着苏轼的诗意与梦想,具有“八荒之趣”,可以“凄凛其肌肤,洗涤其烦郁”,便性、适意、寓情。一时没有政治任务可做,百无聊赖的他于是在房子的东边一个山坡上开始种花种菜,“东坡居士”便由此得来。他又模拟大自然,将茫茫雪色涂抹在茅屋四壁,昼寝其中,隐几晏坐。

苏轼在《雪堂记》中承认,自己达不到像老庄那样的境界,走不出功名利禄的羁绊,信奉中庸的生存之道。于是他尽可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寻找希望,开辟一条通向诗意人生的中间路线,并坦然接受人生的不完美。这种观念形成于雪堂落成之时,此后又随着居住地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十四年后,苏轼在另一个被贬谪的地方惠州买地筑宅。此时,他的心态已经发生变化。绍圣元年(年)十月二日,苏轼来到惠州,居住于合江楼。那里是接待朝廷官员的地方,被贬的官员不宜久住,故而于十八日迁居嘉祐寺。翌年,又搬回合江楼,第三年再搬回嘉祐寺。就这样来回折腾。对此,他也没有烦,而是淡然表示“东西两无择,缘尽我辄逝”。

绍圣四年,苏轼又从嘉祐寺迁入白鹤新居。那座宅院很气派且是海景房,有房二十间,正厅、书斋等一应俱全,更主要的是从书斋的窗户就能望见几百里的江山烟云。那座新居既亲近人间烟火,又亲近自然,充满了不同于雪堂的诗意。然而好景不长。三个多月后,苏轼再次被贬,不得不告别新居,来到海南。那里“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苏轼只得在城南桄榔林买地建房,新居名曰桄榔庵。那里狭隘低湿,没有了雪堂的纯洁,也没有了白鹤峰新居的闳敞,苏轼却安之若素,“且喜天壤间,一席亦吾庐”,一边入乡随俗,积极适应当地的生活,一边追和陶渊明诗,求取内心的安宁。

为什么苏轼是“陶粉”呢?因为他们有相似之处,即宏伟的抱负都得不到施展,都是政治上的不如意,一个是多次被踹下台,一个是主动撂挑子。陶渊明主动不为“五斗米折腰”后,能够静下心来务农,故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为何会出现这种心境呢?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选择隐居田园后,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耕种劳作。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甚至走上乞讨之路。尽管如此,他始终不后悔,依然清贫乐道。

苏轼和陶可以说是自我救赎与自我建构。还在惠州的时候,苏轼在半睡半醒之际听到儿子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决定从《和陶归园田居》开始续作和陶诗。此时,已经步入晚年的苏轼显得很孤独无助。他只好用追和诗歌的方式与陶渊明穿越时空交流,建构心里的乌托邦。

可是,人毕竟不能生活在真空里,所以还是要回归现实。苏轼为了建造那所房子,几乎穷尽一生的力量。黄州时期,雪堂求道,建造了根基。到了惠州,渐成规模。来到海南,终于宣告落成。到了海南,写作《和陶归去来兮辞》,才彻底改变了家园观念。他把“归来”重新定义为回归自己的本真状态,所以不论他在哪里,都已经是在“家”了。此时,故乡不在别处,就在他内心的最深处,因此他的双脚已经踏在“归途”上了。儋州和眉山的地理距离被转换成心理距离后,一念之间便可跨越。

同为北宋时期的杜衍却对房子看得很淡,“不营生事”“不买田宅”,官至宰相,连一所宅邸都没有。他退休之后到南京(今河南商丘)养老,“无屋以居,寓于南京驿舍者久之”。驿馆的房子称为“驿舍”,驿舍是临时居所,“驿”的主要功能是向公差人员提供食宿补给。杜衍却长期借住。如果拿当下的规定来看,这分明是在沾公家的便宜,是严重的违纪行为。不知他是否交了租金。据说杜衍死后,其夫人才拿出压箱底儿的钱买了一所小房子,安度余生。

古代官员的任命实行“避籍制”,多半是异地任职。隋炀帝之后,对官员携带父母、子女随行任职的规定不断放宽,古代社会又有投亲靠友的传统,再加上丫鬟仆妇,官员调动通常是一大家子人随行。这一大家子人怎么住?部分官员有公家提供的宿舍,大部分人则是租房住。常言道,人以类聚。租房子的人最想选择风水好或跟老朋友租住在一起。据说王安石从金陵奉调回开封,先派儿子王雱打前站去租房。他想在司马光家附近找一套房子且最好是比邻而居,结果没有合适的房子。这个故事是否属实暂且不论,但司马光和他最要好的朋友范镇在开封是邻居却是事实。

租房住终归不是长久之计,今天的中国老百姓很难接受一辈子租房住,哪怕土地使用期限只有七十年,还是要拼了老本买房。古人也并不比我们更有出息。只要条件具备,房子还是要买的。

买房子、盖房子,追求高大上。这一点,古今之人概莫能外,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盲目追求和攀比,而且是花费公款,那就另当别论了。比如唐代杨贵妃的兄弟姐妹们,仗着皇帝恩宠,“竞开第舍,极其壮丽”,比赛盖房子,看谁的高级,一间大厅的花费,动辄超过千万缗。更为变态的是,房子盖好,发现别人家盖的竟然有超过自己的,立刻推倒重建。真是不花自家的钱不知道心疼。

北宋真宗时期的“圣相”李沆对于房子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文明风范。他做宰相时在开封盖房子,大厅前面建得很窄,仅能容一匹马掉头。有人说太寒碜了,李沆笑着说:“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李沆的意思是,这个住宅将来是要传给子孙后代的,他们倘若没有本事,只能靠前辈的影响做个小官儿,这样的规模足够了。其实,宋朝高官的俸禄还是很优厚的,根本不差钱,因此说李沆建造那样的房子不是钱的问题。

通过以上几位古代文人和官员对待房子的不同看法,可以看出,住房的问题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且大多感到很吃力,有的即使为官数载,也难说真的能够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产。相比之下,如今的人们还是幸福的。

END

《湖北文学》季刊

主办:湖北省文化艺术交流协会

编委:王育潮汪子为陂北

李韧柳雁阳胡人锋

秦风雪域探客蔡茂

张新平

刊名题字:方英文

主编:柳雁阳

副主编:蔡茂

特约编辑:彭可桂龙飞

编辑部主任:张晓莲

编辑/版式:晴川小艺

站在七十的门槛

龚国珍作品选

美好的晚霞泥湾的传说五龙河水能治病的传说

梅书海盖忠强作品选

映日芙蓉阔叶稠,绡红无意惹闲愁

孙斌罗英诗选

共同的光阴曝光挽回枫桥夜

韦汉权罗英李宗山诗选

贪官的人缘公秤征文赛事熄不灭的灯

唐胜一李国良作品选

那山那水那人家

夏桐柏作品选

身体三题不再珍藏鸳鸯柏下遇见十二首

殷贤华康仲舫黄明斌严建平诗选

早起晨见桃花劫等

朱杰斌诗选

故乡在远方

蔡茂作品选

桃源四月

李道立作品选

柳主编

文字所得,用于纸刊出版。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gmianzhena.com/lmztx/10245.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两面针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