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井村村貌
玉井村,位于桑浦山南麓,鮀莲街道东南部,距街道办事处6千米。元至正二十一年(年),福建漳浦一带村民逃乱南移到此定居,始创大井村。因昔日村西南方有一口井大且水源充沛,故得名大井。清代时村民雅称为“玉井”,后期拆分为玉井上乡(现玉井村,曾用名玉井坪,别名大井上乡)和玉井下乡(现大井村)。鮀济河、玉港河流经该村。世居村民有汤、林、吴、李、蔡、刘、黄、陈等姓。年,该村被认定为中国传统村落。
明经第
村落的传统民居为潮汕民居,现存座。大夫第,始建于清初,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属“四点金”形制,有嵌瓷、壁画、木雕、金漆等潮汕特色建筑工艺。儒林第,始建于清代,是“四点金”加“单背剑”格局,有嵌瓷、金漆木雕潮汕特色装饰工艺。明经第,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平方米,属“单背剑”结构,“下山虎”形制,历经百多年至今保存完好。
林氏宗祠
村中现存宗祠7座。林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间(一说为明弘治年间)。潮汕传统“四点金”格局。建筑面积.9平方米。采用二进二从结构,主座三开间,四个角各有厢房1间,祠后有后包,坐东南朝西北。外观为广三路单门对称式,硬山顶,素胎瓦屋面,土形屋角,门额刻“林氏宗祠”,门楼四周墙壁镶嵌有名家对联和精美花鸟浮雕石刻。主座屋脊饰以潮汕特色的嵌瓷,内容有“狮子戏球”“三羊开泰”等吉祥题材,工艺精细,造型生动,历多年的风吹雨打而物象依旧栩栩如生。
前厅和主座大厅明间均采用抬梁式梁架,主座中槽梁架是典型“三楹载五木瓜十八块花坯”结构。林氏家庙(也称五乡林,即大井、鮀西、大场、天港、鮀东夏趾乡五乡),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年),康熙五十年(年)改名“绥成堂”。刘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年),占地面积平方米。宗祠坐东南朝西北,为二进一天井格局,堂前有大埕和大池。
天后宫
村内有庙宇12座。天后宫,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年)。年重建。年重修,。该宫坐西北向东南,为二进一天井一拜亭格局。占地面积平方米。其外观为广三路三门对称头门,门前有石鼓、石狮各1对,硬山顶,素胎瓦当,屋脊镶有“双龙夺宝”、古代戏剧人物和花鸟等嵌瓷泥塑。室内为五瓜抬梁式木结构,梭形柱及方形柱并用,花形柱础,主座为传统宫庙雕花建筑。宫门对联诗为:“天恩洪播千秋仰,后德巍峨万代尊”。
古榕树
华国学堂旧址
清光绪三十一年(年),乡人林文藻(-)自筹资金在林氏家庙创办华国学堂,并拨出30亩优质产田作为学堂校产,每年以固定价格公开标租,确保学堂的日常经费。他自任学堂校长,亲自管理。学堂不仅招收林姓学子,其他姓氏的小孩也招收。最初只招男生,后于清宣统二年(年)开始在林氏宗祠(孝思堂)创办奠坤女子学堂,解决女子长期入学难的问题,可惜该女子学堂办学不到三四年因生源少而关闭。但林文藻开始打破旧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先例,把女学生带入华国学堂就学,这在当时是一个大胆的举措。后来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华国学堂曾多次更名,先更名为华国高初两等小学、华国高小学校、华国小学、华国学校。
内容来源:潮汕民俗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