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岗大山与南畔山相连,如凤凰的形状,故名凤岗村。周边濠江环绕,通向大海。凤岗村北边的濠江出海口,远处是龟山小岛和开阔的南山湾。海边有长年海浪侵蚀留下的大石头,造型奇特,或静候在岸边,或隔水与堤上游人相望。
点击观看汕头电视台“潮汕风”报道▼
湿地基本保持农耕水养的产业结构,土地原始状态和生态环境都相当好。滩涂、洁净的水面,成片的芦苇、红树林和防风林,吸引各种鸟类到此停留。白鹭在水面嬉戏,岸边是人们安闲的活动,从过去到现在,人与鸟在陆地和湿地上互不侵扰。
凤岗古村是典型的山海特质,至今约有年的历史,占地约50亩。石板的巷道或者阶梯,曲折蜿蜒、因地制宜,古朴,别致,干净。巷道边上山石壁立,层叠错落,有百年大树将它们健硕的树根深扎其间,藤蔓纵横,树荫密布。
传统潮汕民居的墙头,当地人叫厝角头,有金、木、水、火、土各种形制。墙面有风雨留下的线条。各式窗棂以及浮雕。红瓦或者灰瓦的屋顶,顶上或有兼具采光和通风作用的南风窗——这是有的人家屋顶与边上的山道差不多同个高度,不适合在墙面开窗,所以做出了这种南风窗。
海边三山国王庙附近打出来的水井,现在还能用。凤岗村沿山坡而下,有几大片建筑群——三处郑氏宗祠,松石居、南松轩建筑群,以及尊亲堂十七房厅建筑群。凤岗村腹地偏小,少有深宅大院,唯一的南松轩现在只剩一点遗址。其它小型民居多为“下山虎”形制,分布密集,门前石板路顺势曲折。
穿过松石居“四点金”前庭的侧道,只见一座中西式合璧建筑。房屋的主人为民国时期的汕头市参议员郑镇坤,他们兄弟六人,要么做官要么从商,是当时汕头埠娱乐业、海洋运输业和商贸业的巨头。
凤岗人乡土观念很重,逢年过节祭拜祖先必定回来。每年正月十七凤岗珍珠娘娘庙会这一天人山人海,人数可多达几万人。年8月,凤岗珍珠娘娘庙会被列入汕头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岗村的龙舟队富有特色,水准高,曾代表濠江区参加汕头市海湾龙舟赛,取得好成绩。
凤岗人从上世纪60年代起,建造大堤拦截海潮,堤内围海造地发展农田,办养殖业,防御台风,庇护渔船。凤岗村南、北出海口的海陆之间形成天然湿地,现已规划为湿地公园,预期面积约亩,近期完成其中的亩,已建成一批亭台桥廊。
凤岗社区现有人口约人,外出人口约为本地人口2倍以上,主要分布在港澳、东南亚和美国。社区古村落部分主要在凤岗山西片和西北片。年,凤岗村被评为“中国古村落”;近期,凤岗又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有山有水有干净的村落,有慎终追远的情怀和崇德尚文的民风,凤岗寄托了现代人对于昔日的美好情怀。
新闻加点料凤岗古迹寻踪▼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的积淀。凤岗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几百年的历史演进,无不在建筑物上打下深深烙印。沿着凤岗村蜿蜒曲折的石板小径,一座座潮汕传统民居栉次鳞比、错落有致。
▲“石布厝”
▲巷道
▲古井
凤岗村因腹地偏小,土地资源匮乏,故民居多依山错落,巷道亦因地制宜顺势而建,处处透着古朴自然的味道。就连石头,也都照原始的模样“长”在家里。
▲老屋门埕
▲山墙浮塑
凤岗村在建造房屋时,都遵从自然、见缝插针,遇有天然巨石,一般不会破毁,因此便出现有房屋里赫然躺着庞然大石的“石头厝”,当地人也称“石布厝”。
全村约有五、六家这样的老屋,这些巨石或在天井,或于房内,看起来不仅不觉得碍眼,反而成就出一种独具风格的“自然装饰”。
▲窗与墙
▲镇宅辟邪的贝灰狮
仔细端详,这些民居屋顶的中脊和垂带上,还“点缀”着不少龙凤、百花、百鸟等吉祥图案的潮汕嵌瓷。
而屋檐下的壁画也值得细细端详,其内容除常见的花鸟虫鱼、历史典故。
一些民国时期建成的民居上,竟还出现了飞机、轮船、洋楼等题材的壁画,以及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夜观天象的图案。
虽历经长久的风雨日蚀,不少壁画仍清晰可见,形象生动,从文化的角度与现代对视。
▲屋檐下的潮汕嵌瓷
▲屋檐下的壁画
▲屋檐
来源:“汕头电视台《美食潮》”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gmianzhena.com/lmzzz/6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