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老书记精神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郑俊康年2月18日21时50分,我们尊敬的老书记田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逝世,永远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我难以抑制心中的哀伤,沉浸在难以言状的悲痛之中,老书记的音容笑貌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与老书记相识由来已久,尤其是年3月我担任市长以后,和老书记的接触就更多了。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我都代表市委、市政府去看望老书记,报告柳州的发展情况,聆听老书记述说他当年的奋斗生涯;在柳州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我会第一时间前往老书记的住处,倾听老书记对柳州发展的意见建议。在我心里,老书记是一位老共产党员,是我们的老领导,是党的高级干部,更是我的良师益友。在生活中,他总是把自己置于一个普通人、普通共产党员的位置上。在工作中,他坚守自己的责任,遵循党的方针政策,努力去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令我感动和终生难忘的是,老书记即使退休后依然牵挂着柳州、牵挂着龙城百姓,纵然卧病在床,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老书记于年12月来柳工作,至年12月任市委副书记,年12月至年12月任市委书记,年12月至年1月任市委书记、政协主席,年1月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后调离柳州,在柳州工作7年多。老书记对柳州感情颇深,在离休后回柳休养,对柳州多年来的发展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对柳州的年轻党员干部来说,可能听说过老书记,但是对老书记的事迹、精神估计知之甚少。当前柳州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发展形势,钢铁、工程机械进入行业寒冬,工业发展举步维艰,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这个时刻,我想和柳州的党员领导干部共同追忆一下当年老书记带领大家干事创业往事,共同感受老书记身上的那股精气神,以传承、发扬老一辈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继续保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接好接力棒,不惧各种艰难险阻、战胜各种风险考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敢为人先,争创一流 年国家的经济政策是传统计划经济,其中心内容是:不仅所有企业,即使柳州市也无权招一名工人;基本建设与技改项目,柳州市仅有万元以下的审批权;年推行改税后,每个企业留利只有新产品试制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奖励基金,三项之和不足利润的百分之十,其余全部通过调节税调走,全国所有企业(除挖土方和采煤工能搞计件工资外)人均只限发两个月工资额的奖金,多发须交纳奖金税。在这样的政策下,其实是全国工人同吃一个大锅饭。老书记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只有改革,突破经济政策,别无他路。基于这样的认识,老书记在那个年代顶住压力,以邓小平理论为依据,带领决策层大力推进所有制改革,以大集体为主,推行股份制,搞私人承包,兴办以私人个体经营为主体的农贸市场;大力改革分配制度,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变所有企业吃一个大锅饭为各吃自己的饭,使企业效益成倍增长;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用有用之人,任人唯贤,搞招聘,启用被打为“右派”的知识分子,敢用非党员为企业领导,推动基层干部直接参与市级领导;实行责任承包制,层层承包,一个企业,一个车间,一个班组及每个工人,都有责任、有目标。柳州现有的骨干企业,如柳钢、五菱、柳工、柳汽、柳机、烟厂、两面针等都是在这些政策刺激下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在以老书记为班长的市委带领下,根据市场需求调节产能,到年,多家企业生产的92%的产品由市场调节组织生产。 在一系列掷地有声改革举措的推动下,柳州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年上半年经济效益在全国72个工业城市中,效益好的有10个,柳州排第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老书记发扬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精神,带领全市上下团结奋斗所取得的,体现了柳州人血液中流淌着的冲劲、闯劲,体现了一代代柳州人不断拓荒创业、昂扬向上、无畏向前、不甘现状的创业豪情。经过一代代柳州人的努力,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已经成为柳州最豪迈的创业气魄、最响亮的创业宣言、最显耀的创业性格,工业柳州时刻躁动着这样的创业激情。每一个来过柳州的人,了解柳州工业发展的人,都深深地被柳州人开明开放、敢为人先的精神所震撼,深深地为柳州工业人的不尚空谈、奋发有为的气质所感动,这种精神气质已深深的蕴含在每一个柳州人的骨髓中。今天,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难,更需要全市党员领导干部发挥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精神,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在柳州拥有自主权的范围内,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敢于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以勇立时代潮头、善开风气之先、敢于争创一流的胆识魄力争创柳州新优势。重视实业,发展经济 从年春新桂系创办柳州机械厂起,发展实业就逐渐成为柳州工业发展的主线,成为柳州工业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和属性。老书记年12月担任市委书记时,我们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刚满5年,经济基础依然薄弱,仍需大力发展生产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老书记深挖柳州现有基础,更加重视实业发展,努力调动全市上下积极性推动经济跨越。他带领决策层着眼强企业、富百姓,提出了发展柳州经济的总体思路,即“藏富于企,藏富于民”,提出了“三个原则”“四个搞活”和“五个不怕”。老书记与决策层十分清楚,将欲取之,必须与之。因此把“在国家多收前提下,不怕企业多留;在国家多收、企业多留前提下,不怕职工个人多得”“两个不怕”纳入“五个不怕”中,并把利改税中的“调”字改为“留”字,即多有多留,少有少留,没有不留,对职工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这“两个不怕”最得民心、厂心。虽然说企业留下来的、工人拿到手的多了,但却对发展实业、繁荣经济起到强大的刺激作用。年与年相比,市属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总值增长58.85%;工业总产值增长57.93%;实现税利增长89.5%;柳州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9.71%。正是有了老书记和千万个像他一样重视工业并为之矢志奋斗的党员领导干部,柳州工业的实业报国之路才走得那样坚实。纵然一路走来,有艰辛,有荣耀,有困惑,有拼搏,但始终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重天,为广西工业和中国工业创下了多个“中国第一”。 柳州是靠实业起家的城市,工业是柳州立市之本,柳州发展离开工业就犹如无源之水、无土之木,没有出路。经过八十八年的实业之路,如今柳州人对工业的热爱已经是与生俱来、发自内心,无论是过去还是艰苦拓荒的时代,还是在如今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的战略征程中,全市上下始终与工业荣辱与共,通过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拼搏,与工业一同经历风雨、不断跨越。当前,发展形势越是艰难,我们越要想方设法发展实业,巩固几代人留下的物质财富,保住柳州之根,拓宽发展之源;越要与企业风雨同舟、与百姓分担忧愁,把兴实业、稳增长、强后劲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坚决与企业共克时艰、共渡难关,坚决与企业一起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在保住和盘活存量中蓄积力量、在培育和扩充增量中再创发展新优势;越要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为企业提供无微不至、如沐春风的服务,为企业拔刺头、拔钉子,关心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宽容企业家、保护企业家,以“言必责实、行必责果、功必责成”的作风,扫清实业发展之路上的障碍。勇于担当,敢做善成在柳州工业历史博物馆里,保存有年11月8日的一份《人民日报》,上面刊登有一篇题为《严重违反财经纪律干扰体制改革,柳州市主要负责人截留巨额税利错误性质严重,有关部门建议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文章,这说明当时老书记带领决策层进行的利改税是冒着极大风险的,这一举措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在《人民日报》文章刊登之后,老书记该如何办?一个选择是明哲保身,丢掉柳州经济发展于不顾,就此回头停止一切改革;另一个选择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地去处理问题。显然老书记选择了实事求是地去处理问题。年11月9日,老书记给自治区党委发去承担错误责任请求处分的电报,请求自治区党委给予自己应有的党纪、政纪处分,同时对其他同志进行保护,认为其他同志没有实际责任,不应给予处分。在老书记的担当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协调处理下,事件得到了平息处理。在回忆此事时,老书记在《党性与良心》一书中写到“我们不需要翻案,因为我们已把自己解放。我们坚定地相信真理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的”。正是有了老书记的勇于担当、不畏艰难,改革才得以继续,发展才没有停滞,企业才能飞速成长。否则,柳州势必倒回改革前,一切可能将功亏一篑。
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一面是供给侧改革、互联网金融、分享经济等新事物层出不穷,一面是部分干部心理上抵触新生事物,不会做判断、害怕担风险;一面是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经济引擎亟待转换,一面是部分干部“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应对策略匮乏,面对经济下滑无可奈何。对此,我们绝对不能坐着等、站着看,一定要从思想深处意识到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经济在转轨、结构在转型,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勇于担当,不畏艰难,既要有闯关夺隘、打攻坚战的决心,也要有容忍换挡降速的定力,在主动接受中逐步适应,在主动改变中应对变化,以思想观念上的大胆创新为深化改革开风气之先,以作风状态上的砥砺奋发为干事创业铸造精神之魂,我们方能应付自如、占据主动。改革之路向来无坦途,对先行先试者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理解与宽容,允许试错和失败,所有这些都只是前进中发生的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是正确的选择、得当的做法,终将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考验。
着眼长远,厚植根基上世纪30年代就能造汽车给柳州人带来了荣耀与梦想,随着时间在岁月中慢慢发酵,柳州人对汽车的热爱与执着愈发浓烈。进入“七五”(—年)期后,老书记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夯实基础,带领市委、市政府按照年6月完成的“七五”期柳州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确定了以汽车、钢铁、机械等重化工业为重点,优先支持发展,使其逐步成为支柱产业,同时提出振兴有色金属、纺织、造纸、电子、家电、建材、烟草和医药等产业。这是柳州工业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汽车、钢铁、机械培育为支柱产业。为了把产业壮大、把愿景实现,老书记着眼长远,夯实基础,带领大家以市场为导向,深化企业改革,高度重视技术引进和技术创造,工业企业、工业产品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正是有了这样一个的打基础、强后劲、利长远的柳州伟业,有了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接力奋斗,柳州才最终形成了汽车、钢铁、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形成了今天柳州工业发展的模式与格局,才挺起了广西工业发展的“脊梁”。
当前,柳州已进入奋力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的决战阶段,迎来了柳州在新常态下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常态、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我们必须学习弘扬老书记的精神,坚决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十三五”规划设想,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怀,更加注重做好打基础、强后劲、利长远的事情。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有“积跬步以至千里”的精神和“不为虚名遮望眼”的品格,处理好承前与启后、继往与开来的关系,坚决摒弃“只想乘凉、不想栽树”的思想观念,坚决杜绝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寅吃卯粮的不良倾向,切实做到干一任工作、想几任的事,多补前人缺、多铺后人路。要注重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当前有成效、长远可持续的事要大胆去做,当前不见效、长远打基础的事要坚持去做。
如今,田民老书记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老书记的精神永远在柳州这片土地上绽放,持续激励着我们奋勇直前,我对柳州的党员干部、群众和广大企业充满信心,也对柳州的今后发展满怀期待,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共建共享柳州的美好未来!
相关链接:
广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柳州市委原书记田民同志逝世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享受自治区政府主席级医疗待遇的离休干部田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年2月18日21时50分在柳州逝世,享年90岁。内容来源:柳州日报
(注:焦点图来源于柳州日报,-09-04日报记者董明/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