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好牙,两面针”,大家还记得这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语吗?自上市以来,两面针已连续亏损12年,昔日辉煌的牙膏品牌,究竟经历了什么,竟落得如此地步?曾经最牛国货牙膏两面针,似乎在衰退的路上正越走越远!10月10日,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两面针与柳州东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借款及股份质押的补充协议》,双方同意将此前借款剩余的1.5亿元的借期延长一年,即借款期限延长至年10月10日,借款年利率为7.3%。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两面针再次借款到期并续借了。年,两面针向东通公司借款3亿元。然而到年10月10日借款到期时,两面针却只还了一半1.5亿元。剩下的1.5亿元选择通过续借,将期限延长至年10月10日。结果,一年过去了,这笔借款依旧没还上,两面针不得不继续续借到年10月10日。一直以来,中信证券股票都是两面针的重要金融资产。翻看年报可以发现,前些年两面针还是中信证券十大股东之一。但此后,为了扭亏,中信证券成了两面针的“提款机”,甚至于抛售中信证券股票所得的收益远远超过主营业务的利润。根据公开资料:年,出售中信证券.4万股,获得收益1.77亿元;年,出售近万股中信证券股票,收益1.18亿元;年,出售余万股中信证券股票,收益近1.5亿元;年,出售万股中信证券股票,收益2.58亿元;年,出售66.11万股中信证券股票,收益万元;年,出售万股中信证券股票,收益1.57亿。今年4月,上交所向两面针发出了问询函,追问:为什么连续12年扣非净利润亏损,公司的盈利能力到底如何?对此,两面针的回复倒是相当的坦承。其不仅承认以前年度主要依靠出售所持有的中信证券股票所取得的投资收益,弥补亏损,实现盈利。更表示如果产业经营没有改善,仅依靠出售持有剩余中信证券股票等金融资产获得的投资收益,弥补亏损的盈利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当然,上交所问归问,而自己有得卖还是要卖的。就在7月2日,两面针又发布公告称拟择机出售不超过万股中信证券股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事牙膏行业30多年的两面针到底是如何沦落到这一步的?翻看历史,两面针起源于亚洲枧厂等5家小型肥皂厂,后来才更名为“柳州市日用化工厂”。年,这家工厂正式成立牙膏车间,组建柳州牙膏厂,并研制出中国第一支中药牙膏——两面针中药牙膏。正是靠着这只牙膏,两面针迅速称霸了牙膏市场。数据显示,在-年间,两面针牙膏连续15年产量、销量位列国产牙膏品牌榜首。尤其是年,两面针牙膏年产销量更是突破了4亿支。顺势之下,年1月,两面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行业内首家上市企业。可惜好景不长,随着高露洁、佳洁士等外资日化品牌的纷纷进驻,两面针的市场遭到了挤压。面对愈加激烈的行业竞争,当其它的同行都在努力为赢得市场绞尽脑汁的时候,两面针却试图用多元化的路子来分散风险。彼时,两面针将上市募集的6.57亿,投入到了多个个项目中,更是涉及到卫生棉、纸尿裤、洗涤剂、松香产品深加工、中药萃取等多个领域。精力分散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想抓住,却什么都没抓牢”。商业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今的两面针,在看到多元化战略无果后,便打算集中精力发展回老本行。9月15日,两面针在年战略合作伙伴分享交流会上宣布告别鸡肋的多元产业,全面回归做牙膏的“主业”。然而,在消费者心中,品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动态的,产品才是品牌的核心。企业必须随时更新观念,不断顺应社会的需求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才能在行业中真正的立足。反观在两面针心思不在主业的这些年,牙膏市场早已饱和,各种功能型和高端型牙膏应有尽有。在这种情况下,其想要重回行业巅峰真的很难了。商机稍纵即逝,“一步错即意味着步步错”。沦落如此的两面针,何尝不是在为自己当初战略选择失误买单呢?!来源
21财经搜索监制
王军华编辑
刘英文来源:北京晚报公号流程编辑:TF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gmianzhena.com/lmzgx/12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