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两面针 > 两面针入药 > 正文 > 正文

这间女校,培育了十多位女共产党员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31 10:23:56

  从普通的私塾,发展成为一所培养抗日救亡“进步力量”的女校……在潮阳区和平镇塘围社区,一座看似普通的马氏祖祠,却发生过一段归侨回乡办学,带领妇女同胞走上抗日救亡道路的红色故事。近日,记者专程来到塘围社区的马氏祖祠,探寻这段历史故事。

  ★现场探寻

  历经沧桑古意犹存

  这处马氏祖祠位于塘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附近,建筑整体框架尚存,外墙和屋顶有部分损坏。祠堂的大门上面镌刻着“马氏祖祠”,气势恢宏。走进祠内,宽敞明亮,古色古香。一处碑文刻着“敬爱堂”,据介绍,潮汕的祠堂虽有私祠、宗祠、祖祠和家庙之分,但是习惯上都可以称祠堂,而且祠堂多有堂号,堂号的作用在于区分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

  据村干部介绍,该祠堂从清雍正初年建成迄今已将近年,历经沧桑。期间于年重修,后期也曾修缮。祠堂除了其原本的祭祀功能,还承担着其他便利族人的功用,其中一项比较常见的就是办学。后来有了学校,祠堂就不再承担这项功能,如今也已经难以找寻办学的痕迹。

  ★红色足迹

  传播进步思想引导十多位女学生入党

  记者从一本名为《汕头市潮阳区革命遗址通览》的书籍中获悉,此处马氏祖祠也称美祖祠,是启智女校旧址。年,归侨马淑辉借用本族祠堂“美祖祠”作为校址,把家里的一座“下山虎”腾出来作为教师宿舍,创办了启智女校。马淑辉任学校校长,其妹马岱侬任训育主任,马若纯、马智芬、洪惠香、郭洁筠、姚绍兰等十几位女教师任学校教员。学校购买进步书籍,办起图书室,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邹韬奋的著作,使学生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

  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点燃了中国人民抗日的烽火,广大人民群众纷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女校师生们对日寇侵华无比愤恨。马淑辉团结同事,同心协力办好女校逐步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年夏,马淑辉、马岱侬姐妹带领教师七、八人,参加了揭阳石牛埔西山公学举办的暑期学习班。在学习期间,她们耳濡目染,受到革命理想的熏陶,思想产生了新的飞跃。

  为适应抗日救亡形势的需要,学习结束后,她们先后聘请马千、吴英、马毅友、王勖、林秀华、陈作兰和马惠英等一批党员教师到女校兼课或任教。这些同志到女校后,不但传播革命思想和宣传抗日救亡,还从中发现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壮大了党的力量,启智女校师生逐步发展成为抗日救亡运动中的一支进步力量。她们打破封建习俗,走出校门,踊跃参加“妇抗会”,并和乡校师生联合公演《孔雀东南飞》等戏剧,组织抗日游行,开展抗日宣传、募捐活动。学校还配合党组织破坏公路,阻碍敌人的交通运输。学校增设救护课,成立担架队,开展募捐活动,师生们日夜赶制棉衣,支援前线。经过实际斗争的锻炼和考验,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女校学生有马霞、马健真、马玲娟、马淑贤、马洁修、马育珍、马玲英(即马斯乔)、马庆娇、马雪痕(即马云英)等十多人,使女校成为传播革命思想的摇篮。

  年,由于日寇入侵内地,潮阳和平沦为敌占区,侨汇中断,经费困难,启智女校被迫停办。十年间,启智女校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为抗日救亡运动和妇女的文化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来源:汕头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gmianzhena.com/lmzry/94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两面针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